- 年度:109年
- 計畫名稱:藝起共下-社區藝術工作坊
- 計畫目標:
本計畫設計,緣起於深耕多年的在地文化團體-石岡媽媽劇團,其身兼農婦的劇團團員經過重建後20年的歲月,對於石岡媽媽劇團921大地震後成立從以重建身心到現今藉由戲劇復健肢體,如今成立21週年對於石岡媽媽劇團的團員們從以「重建、再生」雙關語詞,以前是重建身心、家園再生;現在是重建(復健)身體,社區再生活化它,持續由藝術治療復健身心,同時也藉由辦理工作坊與活動企劃讓返鄉或在地青年先透過參與,對地方團體活動認同並留下。因此,跨界文教基金會於課程安排中,先以身為農事勞動者劇團成員的身體足跡為啟動基礎,以藝術再度啟動自我治療與生命活化的自我照顧動能,在紓解自身面臨高齡化後的身心困境後,能夠維繫著媽媽們作為社區文化藝術志工者身分與熱情,進而持續性的協助社區其他高齡長者的社區參與,其更嘗試結合社區中壯年世代、台灣/新加坡青年學子及藝術家共同打造一個跨界的青壯銀協作共創的社區藝術與照顧的行動。 - 計畫內容/項目:
本計畫工作坊三階段的工作坊設計,著重於從客家生活文化出發。如客家女性的勞動經驗、社區高齡者生活經驗與知識、客家特色料理出發,從參與對象:石岡媽媽劇團成員到社區成長班、太鼓班、烹飪班;其中成員涵蓋著銀髮高齡者、中壯年、青少年、不同族群的客家媳婦等參與對象。藉由藝術家引導參與者共同生活的文化探索、發
現與對話。共同協商出可能生產出的藝術協作,過程中對於藝術家與社區居民經歷的,正是發現-對話-共學的藝術與文化再現的歷程。 為此,對於社區未來活化再生共同體的永續,是項很重要的根基建立工作。
因此辦理三梯次的工作坊中涉及了多元性/跨領域/跨世代,以致跨文化的生命學習與再現的表達藝術。所有參與者將以下列三階段的「藝起共下-社區藝術工作坊」進行藝術與人文的交匯、對話與能力培養:
(一) 身體地圖與部署-戲劇自療工作坊
在傳統以農業為生計的客家庄文化,「身體」尤其是客家女性擔當起日常生活的家務勞動、經濟來源的生產勞動,以及現今高齡社會下沉重的家庭照顧工作,所必須日日付出的身體耗損與心理壓迫。因此,本工作坊發響建立於過去石岡媽媽劇團與新加坡大學學術研究計畫的基礎上,在現今高齡社會底下,開啟了「劇場」與「照顧」間藝術介入照顧的可行性。因此,本工作坊特別針對客家女性勞動者而設計,從過去921地震戲劇心靈重建後,面臨女性勞動者高齡化身心壓力的重建,表演藝術裡著重身心合一的身體探索,對於既是要從事家務/經濟勞動,又要持續劇團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媽媽們,在工作坊中藉由個人身體勞動與文化感官的地圖,探索自身在石岡地方文化、環境與經濟生產變遷下,個人的身體感知如何因應生活的變動而過度勞動耗損。過程中,我們更跨界的邀請表演藝術與具醫療復健經驗的老師共同協商與合作的連結,從媽媽成員勞動損傷的身體進行探索,不僅重新感知女性勞動身體與生命價值的關係,同時藉由將醫療復健動作轉化為藝術性表達身體,達到表演者身心合一藝術性自療的可能性。
(二) 舌尖的記憶工作坊:
客家料理的表現不僅是分享客家料理的味道,它更具有客家在地文化的豐富蘊涵;生活的、節慶的、環境的、產業的,以及從身體感知到情感性的。如何從客家街頭巷尾日常生活餐桌上熟悉的味道,融入彼此的共同情感記憶,將料理與故事堆疊烹調出屬於我們自己地方味道,以探索在一個跨族群、跨文化、跨世代底下,那原本屬於我們共同的味道又是什麼?是否存在?又是否隨著時間而轉變? 藉此希望重新開啟地方感的認知與探討,最後以手路菜來作客的烹調合作,找回社區媽媽們客家料理的熱情及提升自身地方文化的認知與認同感,凝
聚社區參與的共識力量。
(三) 偶然世界工作坊:
從上述(一)(二)的課程中,我們蒐集及彙整所有參與者在身體地圖裡所分享的生命故事,試圖進一步以製偶為媒介,刺激年長者的身體動能及製偶與操作方式產生連結,過程中將連結國立新加坡大學、台灣在地青年學子在台進行學術研究參與的機會,一同與劇團媽媽成員協助進行。其不僅在試圖刺激長者的身體動力,提供長者一個生命表達的平台,藉以讓所有參與者亦能從中吸取長者的生命智慧,因此而能開展一青銀世代對話與共創的學習可行性。
最後異動時間:2020-12-02 14:08:19
-
- 回上頁
- 到上面